期末報告全文第一次修訂稿
60285007I 碩一 劉漢文
新移民社團在中國轉型外交中所扮演的角色與作用
---以新加坡華源會為例
一.內容摘要
1990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國)與新加坡正式建交,新加坡成為最後一個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東南亞國家。自此,新加坡開始正式接受大量來自中國的新移民。與此同時,當來自中國的新移民數量不斷增加,新移民與新加坡本地居民之間,也因為1965年新加坡獨立建國後採取完全西化的治國政策,使得新加坡華人發展出不同於傳統中國文化的背景而產生各種摩擦。各種不同性質的新移民社團便在此一接觸、適應與融合的過程中應運而生。新移民社團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幫助後來的新移民可以更快地適應新加坡當地生活的避震器,同時也積極促進新移民之間的團結及對加強對祖國的向心力,使新移民能最終成為移居國新加坡與祖籍國中國之間的橋樑,擔任連結兩國各項事務交流與合作的最佳媒介。另一方面,中國自1979年實施改革開放以來,移居他國的中國公民數量逐年攀升,在中國推行「和平外交」的大方向下,散居各地的中國新移民及其所成立的各種社團成為中國推展新一階段轉型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新加坡在亞洲國家之中,是中國新移民最多的國家,透過移居新加坡當地的新移民所組成的社團,舉辦各種活動並促進雙邊往來,使新加坡當地居民能更加認識並了解中國,改善並消除長期以來東南亞國家對中國威脅論的陰影,自然成為一種看似民間卻帶有官方性質的現象。新加坡的中國新移民社團處在新加坡與中國之間,其產生與存在是否有超越文化、社會與經濟之外的意義?新移民社團是否有可能在未來作為中國推展「和平外交」的手段從而改變新加坡的政策制定並影響執行的結果?對中國新移民在新加坡所成立的民間社團,其在中國轉型外交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是本文將進一步探討的重點。
二.概念界定
本文中所論述的兩大支點:中國新移民與中國轉型外交。由於實施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國家整體的發展及情勢與1979年之前差異極大,為配合時勢意義,有必要重新說明及定義
(一).中國新移民
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之後,移居他國的中國公民在移民背景,移民目的與移民性質方面都與1979年之前的中國移民不同,所以稱為「新移民」。因此,凡在1979年之後以合法方式移居外國的中國公民,不論其是否取得當地國家的永久居留權或公民權,在本文中皆定義為「中國新移民」。
(二).中國的轉型外交
1979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國家整體發展的方向與政策都產生了巨大變化。在外交方面,放棄了過去數十年所堅持的「革命外交」及「武力外交」,進入新一階段的「和平外交」時期。近三十年來,中國不但一改過去長期採行的封閉及敵視西方國家政策,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另一方面也全力謀求改善與亞洲各鄰國的關係,採取敦親睦鄰的外交手段,試圖建立中國在國際社會上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並以此為消除世界各國對「中國威脅論」的負面刻版印象的最佳途徑。1979年以後中國的外交政策,是中國外交政策的轉型
,也是中國對外事務處理的新階段。本文所指稱的中國外交轉型,概指1979年之後中國外交政策轉變的現象與既存事實。
「在台『泰』有趣之研究」研究大綱
摘要:
本研究基於情感價值與工具性價值理論框架來對比分析兩組臺灣學生對泰語學習的態度,及預測泰語學習未來的趨向。本研究以台灣學習者生作為研究對象,以訪談的方式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發現,超過四分之一的研究對象因泰語的工具性價值而來學泰語,而少數仍保持情感價值的態度,將泰語作為種族認同標誌,尤其是社會人士族群。對於學習者本身學習的第一與第二外語,結果表明,學員一般根據其使用率來選擇外語學習,第一外語仍以英語優先,少數提出華語的情感價值,尤其是泰語學習與泰國民族認同的關係。由此可見,當前多數臺灣學生學習泰語之原因來自短暫性的因素,即作為獲得觀光與休閒的溝通工具,並非長久的情感價值。該現象使泰語教學的前景與東南亞之發展緊密聯繫。因此建議,泰語教學不應過度強調工具性價值,應提醒臺灣學員其情感價值所在,以免引起泡沫化的學習狀態,進而促進泰語教學在質與量上具有良好、穩定與長久的發展。
另外,還建議臺灣教育部也要重視東南亞的語言教學,以培養臺灣人在東南亞語言方面的人才出發,促進臺灣與東南亞國家的各個方面的合作與發展,而不侷限在觀光方面。
關鍵字: 泰語教學 種族認同 第二外語 工具性價值 情感價值
一、 研究動機:
(一) 初時筆者從來沒想過會有人來學泰文,因此本人覺得很驚訝,然而就繼續留 在台灣繼續教泰語。
(二) 筆者長久以來投入臺灣的泰語教育,一直好奇於臺籍學習者在歐、美、日語系這些第二外語學習主流的壓力下,為何會對於非主流的泰文學習產生興趣,希望藉此將觀察到的現象結合研究內容,解開疑惑。
二、 研究目的:
(一) 希望讓讀者了解目前在台灣的東南亞語言教學狀況與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二) 從我們的實際教學經驗與訪談當中,探討臺籍學生對於學習東南亞語言(如泰文)的心態、型態與趨勢,進而希望中華民國政府,未來在制訂第二外語相關的教育政策時,能夠更重視泰語及其他東南亞語言。
(三) 由於目前在台灣的東南亞人士,以及新移民人士日益增加,還有出生的混血兒的比率也越來越多,這些父親或母親是東南亞國家的小孩也需要多學習父親或母親的語言與文化,為了以便能夠與家人或國外的親戚溝通。此研究可以提供建議,對我們中華民國政府在新生兒在教育上的照顧有幫助,亦是我國政府也應該注重的領域之一。
(四) 在地球村的趨勢下,我國跟其他東南亞國家的關係密切來往日益增加,我們不能否認培養我國的東南亞語言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以提高我國的競爭力。例如在越南的外商,台商是排名第一多的 ; 在泰國而言,台商是排名第三多,僅次於美國與日本。因此,在東南亞的台商也需要大量的語言人才,但是目前非常缺乏,導致他們只能用當地的華僑與華裔人才,若站在臺灣的就業機會上我們已經失去了
在東南亞國家求職的機會,但是若我們現在來開始重視培訓語言方面人才,將來還可以提昇我國的工作機會。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很多我們尚未所料到的領域,如在東南亞華語教學的發展(包含編寫對外華語課本教科書等)、學術研究的發展、觀光業的發展(包含提倡東南亞人士到臺灣觀光,也包括台商與東南亞國家的觀光業之合作)等均需要外語的技能來協助以上所說的工作。
(五)
三、 文獻探討:
根據Abrudan Caciora Simona Veronica的論文Moti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為了將截至目前所提到的概念作簡短的概述,我們可以定義成兩個因素如下
Learners’ communicative needs and their social and educational attitudes.An extension of the first part of the definition w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y types of motivation as identified by researchers at different moments in time (Gardner, 1985; Lightbown & Spada, 1993; Wright, 1987; Spolsky, 1989).
They all have come to draw a distinction between two types of motivation: when the only reason for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to gain something outside the activity itself, such as passing an exam, obtaining financial rewards, getting a job or pleasing another person(s), the motivation is likely to be extrinsic/instrumental.(Abrudan Caciora Simona Veronica 年份)
學習者的溝通需要以及他們的社會和教育態度。定義的第一部份延伸將參考(Gardner, 1985; Lightbiwn & Spada, 1993; Wright, 1987; Spolsky, 1989)所認定的動機類型。他們皆指出兩種動機類型之間的差異:當學習外語的唯一原因是為了達到學習本身之外的目的,例如通過考試、得到金錢利益、就業或是取悅他人,那樣的動機是較接近外在性或是工具性。
As the terms themselves indicate, it is caused by a combination of external factors and used as a means or instrument to obtain something. When its purpose is to enable one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members of a specific language community, then motiv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intrinsic or integrative. (Gardner, 1985; Lightbiwn & Spada, 1993; Wright, 1987; Spolsky, 1989)
如同這些條件指出,它是結合各個外部因素所造成的,且作為一種媒介或方法來達到某種需求。當其目的是為了能夠和特定語言社群溝通,那麼這樣的動機則被視為內在性或綜合性。
In order to offer a clear image of the intrinsic-extrinsic dichotomy, Spolsky (1989:124) borrows Harter’s model (1982) and represents it in the following way:
為了提供個內在與外在二分法鮮明的意象,Spolsky (1989:124) 借用 Harter’s model (1982) 來呈現:
Intrinsic內在化的 Extrinsic外在化的
Preference for challenge
喜歡挑戰 vs Preference for easy work
喜歡簡單的工作
Curiosity/interest
好奇的/感興趣的 vs Pleasing a teacher/getting grades
取悅老師/拿到好成績的
Independent mastery
獨立的 vs Dependence on teacher in figuring out problems 依賴老師做決定的
Independent judgement
獨立思考的 vs Reliance on teacher’s judgment about what to do依賴老師解決問題的
Internal criteria for success
自己定義成功標準 vs External criteria for success
別人定義成功標準
Following this model, it comes out clearly that the greater the value the individuals attach to theaccomplishment of an activity, the more highly motivated they will be to engage in it and later to put sustained effort until they achieve their goal. This distinction also tells us that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to play in motivating learners.(Abrudan Caciora Simona Veronica, Moti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p.559)
根據這個模型,得到個明確的結果:個人附加在成就上的價值越大,他們將會有更強烈的動機投入其中,並且持續努力直到他們達到目標為止。這樣的差別告訴我們:內在和外在的因素對於具備動機的學習者有著重要的作用。
四、 定義:
本研究主要是在探討以「工具性價值」和「情感性價值」為學習泰國語言為動機與目的的學習者。在此我們將「情感性價值」定義為以心理與內在,而非金錢利益或非現實的之理由為主條件,如1)喜歡泰語或泰文字,可能因為本身覺得泰語很好聽,又是個很有禮貌的語言 ; 2)家族中有泰籍成員 ; 3)曾經在泰國長期居留過一段時間,而回來之後對泰國的生活、人群、環境、社會產生懷念,希望將來還會回去接觸 ; 4)曾經因為不同的因素,如工作、旅遊、或其他原因去過泰國,因而心理產生了喜歡上泰國的整體,並無法解釋說是單一原因,反正就是覺得本身喜歡泰國就是了 ; 5)在之前可能來旁聽過老師或聽說其他同學的建議,因而喜歡教師的教法、個性或態度親切等; 6) 喜歡泰國電影或歌曲 ; 7) 喜歡泰國文化、產品、社會等 ; 8) 喜歡泰國人的個性,如覺得泰國人很好客、泰國人有禮貌、泰國人很真心誠意、泰國人很體貼、泰國人很友善、泰國人很喜歡幫助外國人或曾經接受過泰國人的幫助等 ; 9) 曾經吃或品嚐過泰國食物,或想製作泰國料理,因為覺得泰國料理很美味、很有特色或很奇妙或很有魅力等 ; 10) 覺得泰國演員或明星或歌星很帥或美,因而喜歡他們 以及11) 有泰籍對象,可能是目前的情人或配偶。
至於「工具性價值」定義為非情感上的因素,強調以現實生活之需求,以及包含了好奇心之理由為主要原因,也就是如果不學就可能影響該學習者的前途、工作、利益或困惑等影響性做為主要的溝通工具的基本條件,如。1) 目前的工作有需要的泰國語言能力需求; 2) 學習者認為對泰國相關的學術性研究有幫助或將來需要使用在做學術研究上 ;3)意識到泰國在東南亞地區的重要性而學習為了將來會跟東南亞國家有往來或探訪或研究或對東南亞國家有興趣 ; 4) 學習者需要與泰國人有合作關係,包含商業、學術或目前家人在泰國等性質因素 ; 5) 除了英、日語外需要懂第三種的語言,本身覺得懂更多語言會更有競爭力與提升自己的能力 ;6) 認為能夠以泰語簡單溝通對於去泰國觀光,以及其他泰國的休閒活動如打高爾夫球、騎馬、及腳踏車等有幫助 ; 7) 之前學過泰語,現在希望再度深造或更深入學習泰國語言; 8) 認為將來會去泰國工作(目前還沒去)或居住或退休之後去泰國養老或移民到泰國去,而覺得會用得上泰語 ; 9) 能與家人、親戚、外傭或泰籍勞工溝通 ; 10) 將來希望赴泰國學術機構深造,例如念研究所等 ; 11) 想多了解或對泰國文化、歷史、風俗民情等有興趣與好奇,因為在之前尚未接觸而只想要了解而已 ;12) 除了工作以外目前有日常生活上的需要,如與泰國朋友在線上或生活中的朋友溝通 ; 13) 純粹視泰語課為一個修課選擇,可能經過同學或其他管道推薦或剛好有空 ;14) 希望聽懂泰國歌曲或電影內容,純粹是好奇它的意思並未喜歡 ;15) 之後想成為教師,教授泰文或中文; 16) 對泰國古典文學、泰國文字及泰國藝術感興趣,純粹是好奇而不是「喜歡」; 17) 由於各個宗教上的緣故,希望能至泰國傳教或做志工活動 以及 18) 認為泰語與寮國語很接近,所以來學泰語,為了去寮國投資。
應華碩一 李明釗
有關係研究報告參考的資料,以下兩本華人研究的書籍讓我對海外華人的了解更深入的了解,首先要介紹的是,王賡武教授的《海外華人研究的大視野與新方向》,這是一本王賡武教授的論文集,作者一開始從事的是中國研究,因為一些原因轉為海外華人研究,從此以海外華人研究做為他的學術研究的重心,這讓我想到課堂上老師提到的反身性(riflexivity),對研究者本身的研究行為進行研究,試問我為什麼要做海外華人研究呢?這與我的成長背景、工作經歷以及我接觸的人有很大的關係,即使海外華人研究有他一定的困難度,但我還是義無反顧。
海外華人研究的大視野與新方向(王賡武).pdf
另外一本要介紹的書是《當代印尼華人的認同:文化、政略與媒體》,由華裔學者雲昌耀著,本書運用參與觀察、田野訪談、文本分析、口述歷史等研究方法,解析華語教育、華人組織及華文媒體在印尼的多元呈現。其中書本中針對『華人性』的論述,讓我對印尼華人的了解有很大的幫助。
當代印尼華人的認同:文化、政略與媒體(雲昌耀).pdf
應華碩 羅文嘉
觀察研究法課前準備
觀察研究的方法有很多,以情境可分為自然情境觀察或人為實驗觀察,前者又稱田野觀察,是指在自然狀態下,不佳改變和控制的狀態下,受試者較易表現真實的行為;後者是在人為控制的環境中進行的系統觀察。
亦可依其結構性劃分,有結構觀察法是指在觀察前有詳細的觀察計畫、明確的具體項目和記錄表格,對於觀察過程進行系統地、有效地控制和完整、全面地記錄;無結構觀察法指研究者只有總的研究目的和要求,或只有一個大致的觀察範圍和內容,沒有詳盡的規劃,因此所得的資料不易進行量化研究,較適用於探索性的研究。
依研究者和被觀察者的關係又分為參與觀察法和非參與觀察法或是研究者直接到現場觀察,並獲得具體而初步第一手材料的直接觀察法,以及研究者利用間接的方式請團體中的特定成員代為觀察的間接觀察法。
另外,根據研究的取樣,我們可界定時間取樣觀察法和事件取樣觀察法,前者需明確界定所要觀察的行為,在時間樣本內觀察記錄其研究的行為,可採有系統的方式,例如每隔30分鐘觀察5分鐘,每天觀察10次,連續觀察一周;或隨機的方式,抽取10個5分鐘做樣本。後者須清楚界定要觀察的行為,必須知道何時發生,並完整觀察此行為的前因後果,通常不是經常性發生的行為適合這樣的取樣方式。
應華所 海華組 于希蓉
國史館2樓「總統與華僑」展覽區,展出行憲後歷任總統與華僑往來的相關文件、照片,以及華僑呈增總統
、副總統的禮品。
國史館參觀資訊
http://www.drnh.gov.tw/Content_Display.aspx?MenuKey=17
下面所附的照片是 有關韓國華僑的部分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