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and Slack.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01-0219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蘇青婉 9 years ago

Jason

 

 

研究方法  楊聰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

應用華語系 海華組 研究所

103學年度第2學期課程綱要

 

 

老師專區:

 

閱讀資料可以在Moodle上找到,請大家要努力寫課前準備資料。

 

本週特別作業,請寫一個可投稿的研討會論文摘要,作為討論之用。


 

 

應華所 海華組 碩一 60285019I 李明釗

論文題目:海外華人的另類天空-以印尼客家歌為例

 

摘要:

18世紀中葉中國人口增長快速,呈現爆炸性的成長,中國南方因為山多田少,農村生存不易,迫使年輕人紛紛遠走他鄉向外發展,有人為了一圓淘金夢,來到族人口中的天堂<婆羅洲>,一段南洋的移民潮就此開始。客家山歌<一送我郎去過番>正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唱出來的,數百年來客家人在海外華人移民史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在全球化的衝擊之下,客家人面臨文化、語言流失的問題,但是山口洋市則是極少數以客語為主要溝通語的印尼城市,是什麼原因讓這裏的客語如此的強勢?而山口洋的客家文化又藏著怎樣的底蘊呢?這是本研究的重點。

 

本研究前期以山口洋來台之華人做為訪談對象,透過文獻探討及內容分析等方法,從中了解其語言、飲食、歌謠..等文化現象,進一步前往印尼山口洋做更深度的訪談及歌謠採集。

 

研究結果發現,來自山口洋華人皆通曉客語,但中文書寫能力較弱,Internet的世界中常以印尼式拼音客語或印尼文做為他們溝通的媒介,混搭的情形同時表現在歌謠上,而這些帶有濃濃山口洋味道的傳統山歌及流行歌,儼然成為華人世界裏最獨特的一片天。

 

關鍵詞:客家歌 山口洋 印尼 婆羅洲

 

 


應華所 海華組 碩一 60285018I 潘郁欣

 

*特別作業(摘要)

 論文題目:從日本中文學校學生變化看日本的華文教育 

摘要:

    歐美地區等已開發國家之華僑的華語教育情況,宥於僑民人口數、地主國法規政策以及僑民社經地位等因素,中文學校常以非正式學校教育的方式存在,然而日本的華僑一般而言,社經地位情形接近歐美等已開發國家,且地主國仍不承認中文學校的同等學力,但是日本的僑民仍然在這樣的條件下建立全日制的中文學校,陸系的中文學校甚至還在擴校辦理,可見日本的中文學校教育發展必有其特殊性。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80年開始開放改革,其經濟的崛起以及政府當局政策性的推動,也使全球近15年來逐漸產生了所謂的「中文熱」,日人大開補習班學習華語、日本家長將孩子送進中文學校、日人留學中國等情形在報章媒體上時有所聞,可見這股中文熱可能正在日本發燒,更可能對日本的中文學校發展產生改變。

    故此,本文以日本主要的五所全日制中文學校為研究對象,近十五年的資料為範疇,利用文獻探討、資料蒐集和田野調查等方式,得到中文學校學生數及非華裔學生人數比例都逐漸增加的數據。筆者試圖從該等學生人數的變化、學生國籍分布的改變、學生畢業的升學情形或出路以及學校課程內容做分析,討論這些變化的因素與中文熱的關聯性,希望能了解中文熱在日本的趨勢,做為未來日本中文學校經營發展的參考。

 

關鍵詞:中文熱 日本中文學校 華文教育

 

*課堂筆記:

1.研究所最重要學習的就是學習寫論文,念研究所的真正加值地方就是寫論文,只有論文可以是自己完全的作品,也是代表自己的成就。

2.最好將研究所畢業前發表4篇以上研討會論文為目標。

3.每門課的期末報告都可以延伸成為研討會論文,並試著投稿。

4.摘要的寫作技巧是平鋪直敘不花俏,寫成約500字(一~二段)的全文鳥瞰圖,將研究方法、結論都要包含於內。

 

*課後心得:

對於完全對學術研究和論文寫做沒有概念的我而言,連很多常識也不了解,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幸好第一堂就修了這門課,能夠從基礎學起。

以下是讀完課堂資料後發現不了解的名詞,網路搜尋後找到的網址,貼給大家參考~

李克特量尺:http://www2.cmu.edu.tw/~biostat/online/teaching_corner_041-2.pdf

SSCI資料庫:http://www.lib.ntpu.edu.tw/files/online_learn_05.pdf

是否為SSCI期刊搜尋方法:http://newgenerationresearcher.blogspot.tw/2009/04/scissci-journal.html


 

論文題目:試析二戰後族群關係對新馬華人政經地位的影響                    應華碩一 黃幼娟 

 

論文摘要:

海外華人的政經地位,經常因當地國家政策的而有高低起伏。而分部廣泛且總人數約占全世界海外華人80% 的東南亞華僑,除了新加坡之外,其它地區華人在東南亞各國均屬於少數族群,也都處於政治弱勢地位。但處政治弱勢地位的東南亞華人卻能保持持續成長的經濟實力。本文嚐試分析殖民時代同屬於一個管轄地的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華人,梳理其族群關係的變化,及華人在文化經濟、謀生策略與認同協商上的各種選擇與應對,從而了解其對華人政經地位的影響。

本文聚焦於兩國的族群歷史與政策,期望找出在族群對立的紛擾裡,什麼樣的政治與政策安排,較為公平正義,可減少內耗,有利於國家發展。及兩國華人對政經活動的態度,如何在被當地政治權力圈排除或接納的客觀條件下,分別取得較大的經濟成功。探討在各種族群矛盾和衝突的情況下,如何整合族群利益,以確保在政治公平自由安定的前提下,各族群不僅能融入所在國社會,確立公民身份和政治認同,合理獲致適當的政經地位;又能維繫族群特徵,保持文化認同。


 

應華所 海華組 碩一 60285007I 劉漢文

 

研討會論文題目:       

 

中國的崛起與東南亞華文教育復興之間的關係初探

-從區域情勢轉變及華人文化背景的角度作觀察

 

                                   

                                    摘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國)自1979年開展其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國力迅速增長並積極向外擴張,但限於二次大戰後美、蘇兩強對峙時期的政治地緣,中國長期在政治及經濟上處於封閉而被圍堵的狀態。隨著中國的崛起,在地緣及歷史上與中國始終有著密切關係的東南亞地區,由於美國對亞洲策略上長期的刻意忽視而成為中國向外突破並發展國際關係的最佳出口。為了改變過去東南亞各國對中國長期所抱持的霸權疑慮,以文化外交的方式來逐漸增加其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便成為中國開展各項活動的最佳選擇。龐大的華人人口及歷史悠久的華文教育發展為中國在此一地區開展文化外交活動提供了絕佳的執行者及背景條件。隨著東南亞各國對中國事務重視程度的逐漸加深,重視華人社群成為東南亞各國政府獲致龐大經濟利益的最佳途徑。而以華文教育為其推展文化外交的工具,也可為中國完成其所希望的政治目標。華人社群及華文教育因上述兩項因素的交互影響,再次得到復興並快速發展的契機。本文試圖從中國南向趨勢發展的背景因素、華人社群在東南亞各國的特殊地位及東南亞各國對華人華文教育的政策轉變三者的關係中,為此一議題描繪出一幅概略的圖像,希望能為後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個可資參考的起點。

 

關鍵詞:華文教育  中國崛起  文化外交  東南亞  改革開放

 


 

淺談1970-1990年代中國與東南亞國家變化中的政經關係 

 

羅文嘉[1]

 

 

 

                                              摘要

 

     提到中國與東南亞地區國家的經濟發展,傳統上,中國所謂的南洋,即是目前東南亞國家的這一帶,追溯歷史,從宋朝就與東南亞其他鄰邦建立了朝貢關係,如著名歷史學家費正清所說:「攜帶朝貢物的使團,常趁機假朝貢知名,型貿易之實。」確實,他們發現在16世紀,歐洲航海家來到東南亞時,中國沿海商人早已在海港與他們貿易且行之有年。這一制度和衍生的行為表現,就是中國長期以來,用以進行與鄰國貿易的主要手段。中國地大物博,一直以來,鄰邦對他就是以朝貢之姿,以爭取對自己有利的生存和獨立空間,對最早期與中國交流的五大國來說(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中國與東南亞地區國家的經濟發展,特別是中國對於南洋的其他國家,並未熱衷於海外的領土擴征,而僅將朝貢貿易當做是外交手段,是以貫徹儒家之思想:中國的世界秩序的概念底下,來取得非中國社會的國與國之間相處關係。[2]

     我國是亞太地區的大國,在這地區的各個方展層面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家的對外經濟關係是一種政治行動,經濟學家們不必為超越經濟學的界線所感到不安。」中國與其他東南亞國家有許多交往的歷史,尤其在國去三十年間中國與東南亞地區國家的經濟發展,其劇烈程度,超出預期,有利於雙邊國家的經濟貿易關係。

 

 

 

 關鍵字:中國、亞太地區、東南亞國家、雙邊關係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碩士班研究生。

[2]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524日-1991914日),美國漢學家、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的創始人。

 

 

 

 

 

 

應用華語文學所 海華組 60285013I 于希蓉

韓國華僑教育與社會實況
─民國七十年代出生之韓華第四代為例

摘要
現今的大韓民國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分治南北之前的稱呼為「朝鮮」,在大韓民國稱自國為韓國、南韓,稱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為北韓。以地理位置來看,中國的山東、河北、江蘇等地區與韓國鄰近,因此,在1949年以前中國大陸國內政治混亂時期,這一帶的人,不願苟同,而就地利,移至到韓國居住,當時遷移到韓國的華僑為韓國華僑第一代及第二代,移民到韓國的華僑,至今已發展到第三、第四代,他們在韓國出生長大,熟悉於韓國文化,成為半中國半韓國人。韓國華僑雖然身居異國,但心向祖國,當年他們出國並沒有在韓國做永久居留的打算,而是希望賺一筆錢重返故里,這種心理使他們在異國保持著濃厚的鄉土之情和強烈的宗族觀念。本文所探討的內容為韓國華僑教育與社會實況,韓國華僑的人數或多或少,他我都毫無關心,資料鮮少,難以研究。筆者研究此主題的主要目的,在於認知韓國華僑的存在上。此文依據韓國華僑的古今社會背景及其地位,進一步來討論華僑之身分認同、文化習俗、教育與求職問題等,筆者土生土長在韓國,身為韓國華僑第四代,因此,文中附加表述了親身經歷和所體驗過的種種問題,僅供參考。 

關鍵詞:韓國、華僑、社會、文化、教育


李佳臻

 

摘要下次補交

 

 


 

泰語學習在台灣

蘇青婉

摘要:

     一個人想學其他的語言一定會有原因的、當人跟人之間要來往語言是很重要的, 就像泰語學習在台灣。台灣與泰國的關係很密切雖然目前兩國在泰國方面受制一個中國政策下,並沒有正式地外交關係,但是雙方的民間商務交流關係基本上未有受到影響且十分熱臺灣與泰國關係。為了不中斷雙方的非官方關係來往,雙方於對方首都互設代表處,臺北政府設立駐泰國遠東商務處(於1999年改為現名:駐泰國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而泰方於臺北設立泰航行政辦事處(於1992年改為現名:泰國經濟貿易辦事處;สำนักงานเศรษฐกิจและการค้าใน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以處理投資及簽證業務。民間交流目前在泰國定居的臺僑共約14萬人,而居住在臺灣的泰國籍人士(包含短期以及長期移民)共約8萬人。每年臺灣至泰國觀光旅遊人次達35萬人次,而泰國至台灣旅遊人數則是1萬7,000人次。在加上最近幾年台灣也增加新住民包含泰國在內,所以泰語學習在台灣是很重要。

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了解泰語在台的狀況與未來發展,從歷史以前到現在泰語學習在台灣狀態,及預測泰語學習在台灣未來的趨向。本研究以訪談在台灣教泰語的老師以及收集相關資料作為研究對象,以訪談的方式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將作訪問問題來問泰語老師,歸納如:從什麼時候開泰語班、什麼樣的學習者想學泰語、在哪裡開泰語班?實際上開了多久?學習泰語班狀況怎麼樣?除了就這些方面探討之外, 並對於教材和教學法相關和提出一些想法對於泰語學習在台灣的未來及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泰語在台灣學習從79年開始由中國青年服務社館前中心、語言教育學院第三外語系列(泰語)開班,學習者大部分是學生、工作上需要的、相去泰國觀光與休閒活動、商人、有泰籍對象、家族中有泰籍成員,教泰語的老師大部分是華僑,使用教材是自編和課本,對台灣學習者學過泰語會幫助學習者好多,比方說學習者更認識泰國的文化、去泰國時不用經過翻譯、順利跟泰國人溝通、沒有語言障礙的問題。

雖然泰語學習在台算是少數但不可缺 再加上現在台灣新的十二年國教課綱已經同意將東南亞語言放入國小課程中所能以東南亞語言包含泰語在台灣未來的發展會良好。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